公司新闻
 2012/01/05 弄堂小厂何以称雄 上海新中冶金设备厂稳步创新赢得市场

上海新中冶金设备厂曾是一家弄堂小厂。起初,企业只有几十人,车间在一条弄堂里,200平方米;

  如今,新中品牌享有盛誉,主导产品———板坯连铸火切机在国内占有80%以上的市场份额,年产值超过1亿元。

  耐人寻味的是:10多年的发展中,它没有购买国际先进技术;没有进行股份制或多元化的体制改革;更没有向政府要钱、银行借钱来新建大片厂房和研发中心———这些社会公认的、与企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“妙棋”,它都没有走。

  到底走的什么路,让一个小厂在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壮大?

  厂长邵行茂笑了笑:“18年来,我们只是实实在在地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搞创新。”

  小跑步,不停步

  新中厂的领导不喜欢谈“飞跃”这个词,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,可又从未满足过。

  1988年,刚刚成立的新中厂依靠国企转包的轴承加工业务勉强度日。新厂长邵行茂上任时,宝钢二期开始建设、武钢的改造已启动,大量进口冶金设备必须国产化,他琢磨着:“能不能从这里分一杯羹?”一调研,他们发现,冶金设备上的减压阀、割嘴等小器件因为规格多、批量小,又有一定技术含量,往往“大厂不愿意干,小厂干不了”,正是进入市场的好机会,新中厂闯了进去,赢来第一笔订单。

  几年后,减压阀、割嘴等等产品销售稳定了,企业领导又在琢磨:如何再进一步?1992年,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为自行设计的板坯连铸火切机寻找生产单位,尽管新中厂的车间小得连一整台板坯连铸火切机都放不进,可邵行茂有信心:企业已批量生产连铸火切机上的割嘴等小部件,对整机结构有所了解;大部件自己没法造,可以采购、可以外包,利用社会资源集成,自己只要掌握核心集成技术就够了。
 
  新中厂开始为板坯连铸火切机而努力:没有厂房,租借;没有行车和起重设备,就靠“手拉葫芦”将一块块部件拼接起来……等到第一台板坯连铸火切机组装完毕,前来参观的同行都瞪大眼睛,“这是真的吗?”

  1995年,板坯连铸火切机站稳脚跟,他们抓住机会,为杭州钢铁集团成功设计、制造第一套连铸生产线;

  2005年,在传统冶金连铸领域品牌响了,他们又签订第一个全新的数控火焰切割机的订单……
  新中厂的创新战略是‘小跑步、不停步’,从没有想过“一口气吃成胖子”。邵行茂介绍,新中厂所有产品都在专业连铸设备产品领域延伸和扩展,由小到大,由粗到精;每一次新项目订单到手后,企业会“量体裁衣”,引入适合学历和数量的人才,并通过原有积累和客户先付部分定金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;到了新的主导产品成熟后,企业再逐步淘汰一些附加值低的老产品,这样一来,新中厂不断跨上新台阶,又避免了大的经营风险。

  点评:企业创新战略不必急于求成,好高骛远,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发展确定下一阶段的创新目标,能让企业稳步前进。

  根据需求搞研发

  有人说,研发一台新产品不难,但新产品要站稳脚跟,得到客户的认可,就难了。

  新中厂恰恰是:“产品,因客户需要而变”。

  1992年,当新中厂刚进入火焰切割机行业时,邵行茂和同事们跑到国内众多冶金企业,守候连铸线前,看一看进口机器运行的状态,听一听操作工人的苦恼,问一问这些“洋家伙”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———

  比如,火红的铸坯达到火切机时温度在800摄氏度以上,可进口连铸火切机仅仅靠几块防热板通水冷却,防热效果不好,元器件容易出问题,而且机身温度太高,维修人员不方便上车检修;新中厂就对火切机的水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,采用整体循环水冷,大大提高了切割机使用寿命;

  再比如,进口火切机使用的定尺测量装置主要是测量辊,它是靠测量轮与铸坯表面接触来测量的,有时铸坯表面不平整,检测信号就会产生误差;新中厂引入非接触式的检测方式,选配了远红外线电视摄像定尺系统,综合精度提高近一倍。

  相反,对于一些没有多大用处的“花哨”功能,新中的产品坚决不采用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一些大型钢厂采购代表提出,火切机要配上自动点火装置,原因简单———“进口设备上有”。可新中厂技术人员到冶金企业的连铸线上一问,工人感到自动点火对生产没什么好处,点火装置还常常失效;于是,他们建议客户代表不要安装这类不实用的装置,这样还能降低产品价格。到如今,10多年过去了,新中厂的产品依然没有这种装置,卖得却很红火,而一些进口货,也悄悄地把自动点火装置拆了下来。

  10多年的发展,新中厂不追求大刀阔斧的产品创新,不做纯粹的研发,而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中,找到创新点子。看似很细小的创新,解决的都是生产一线的关键问题,又不会打乱用户原有的设备体系,自然受到欢迎。从1994年生产第一台连铸火焰切割机以来,他们通过创新,扩展了近10个新品种,产品覆盖国内80%以上的市场,并远销东南亚市场。

  点评:把客户在产品使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创新的对象,这种创新,或许少了些“光环”,但往往最有效最实在。机制创新更重要18年了,新中厂的体制没有变过,还是区属集体企业。邵行茂很坦然:'体制固然重要,可要让企业保持创新活力,机制比体制更重要。通过机制创新让员工感到有奔头、有发挥作用的平台,创新的动力自然就来了。'

  建厂之初,新中厂突破传统,国企退休的老工程师被请了过来,一些技术骨干被挖了过来,一进厂就担当重任,而且待遇不低。首批技术人员中的李世伟告诉记者,来新中厂前,在原来的国企可以一年不画图纸,可到了这里,重任在肩,大家都等着你出点子想办法,每天脑子想的都是图纸。

  企业壮大了,科研人员多了,现在新中厂120多名员工中,一半以上是搞科技、工艺的,其中研发设计人员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。新中厂在用人和分配机制上想办法,科技人员的年终奖,最高的是一年工资收入的一倍以上;近年来,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多达30种,通过项目机制,许多重大项目都落在年轻科研人员身上。年仅30岁的工学硕士范凡,如今成为厂里数控火焰切割机的主要研发成员。他说:'到大型外企国企,做的仅仅是一小块业务,如同机械上的一个小零件;可在这里,年轻人能感觉到自己是一台引擎,推动企业前进。'

  每年一次的全公司旅游,新中厂几乎18年来从未间断过,最远的去过东南亚……

  技术人员在外出差,家里停电了,党总支书记曹秉良自己开车赶去维修……

  这些,都让员工们感到有一股劲。

  记者问邵行茂,你在企业干了18年了,有没有想过搞经营者持股,那样是不是更有干劲?

  邵行茂的回答很干脆-----未必!一个企业,如果任何创新都要靠钱来激励,这样的创新是缺乏激情的。钱,保持中上水平就足够了,更关键的是,企业要创新,领导要不断创造兴奋点,科研人员要感到有一个自己能不断发挥作用的舞台。

  采访结束时,邵行茂赶往机场,飞往西安洽谈另一个大型项目,这又将是一个新的台阶,是下一个兴奋点……

  点评:过多埋怨所谓的'体制束缚',而不努力通过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来培育创新氛围,是目前许多企业的通病。新中厂的发展实践,值得借鉴。